受疫情影響,實施遠距教學的比例持續增加,學生從小接觸社群網站、YouTube影片等數位媒體的頻率上升。因此,教育部政策研究結果表明,修訂2022年小學、國中及高中教育課程時,需增加媒體教育之比重,並註明各學年之教學內容。
3月7日,韓國教育課程與評估院研究員張義善在教育部委託之「學校媒體教育之課程改善方案研究」中強調:「為加強數位媒體識讀能力,必須擬定各科目之具體教學方針。」
「媒體識讀」 (media literacy) 是指了解各種媒體,以及接觸、分析、評價和傳達各種消息的能力。數位媒體識讀是指學習者在數位環境中,透過接觸媒體來選擇資訊與文化內容,並進行分析與欣賞之綜合能力。
近年來,隨著使用智慧型手機等個人設備的學生增加、去年開始遠距教學比例驟增,媒體教育也便得越來越重要。有越來越多學生將YouTubers等創作者選為未來希望從事的職業。但同時,社交媒體上的校園暴力也層出不窮,甚至還有學生將遠距課程畫面截圖並放上二手拍賣網站,裡面包含教師的臉孔,引發道德爭議。
2015年修訂之教育課程中亦包含媒體識讀教育,但大多分散於道德、社會、國語和美術等學科,各科目注重的媒體識讀領域不盡相同。例如,國語強調媒體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性,而道德則強調數位倫理,社會研究強調的則是如何成為一位好數位公民。技術與家庭和資訊課程以資訊通信技術為重心,強調電腦思維能力和資訊文化素養等內容。
張義善研究員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將媒體識讀視為國家教育課程之重要領域,將其列入未來社會核心能力當中。他表示:「若韓國也能將數位媒體識讀列為重要核心能力,並將各科目之數位媒體識讀能力與細項依照科目特性進行整合,就能透過教育課程直接提升數位媒體識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