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Griffith大學創新公共政策部門Susan Rimmer教授為文,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面臨的種種挑戰,並整理政府的因應及尚待加強的項目。
2020年4月憂鬱防治及心理健康促進團體Beyond Blue調查,與前年同期比較,對心理健康諮詢服務的需求在疫情間大增66%,引發關注。澳洲大學生佔15至24歲之間的澳洲青年人口約60%,自殺是該年齡段的主要死亡原因,四分之一的青年人口在任何一年中都會經歷抑鬱或焦慮的情緒波動。
據查,使用政府補助的青年心理健康計畫「健腦中心 (Headspace centre) 」進行首次治療的平均待診時間為25.5天,許多青年礙於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考量隱私、時間緊缺或經濟拮据,無力向外尋求援助,錯失治療機會。COVID-19疫情期間,青年失業率激增,學業壓力大,學生更難遵循自律式的生活,受心理健康困擾的學生人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心理輔助機制無法應付需求量。
COVID-19限令期間,與2019年同期相比,全日制學習的15-24歲青年失業率增加了12%,參與就業率或積極尋找工作的比例下降了21%。與失業相關的財務壓力,增加心理健康風險,國際學生尤其處於高風險狀態,被排除在政府補助方案JobSeeker與JobKeeper之外,學生與母國的家人隔離,加諸污名、語言、文化障礙以及財務等問題不一而足,面臨無援的窘境。
許多澳洲大學至今仍未回到面授課堂,學生必須適應遠距線上學習,儘管在COVID之前學校鼓勵學生出席,且認為低出席率會影響學習效果。一些大學確實採取了應變措施,盡量減少COVID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即便如此,幾所大學裁員對學習成效產生影響,學習成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維持,尤其可能為每門課程支付數千澳元的經濟壓力,成績不好導致未來的低就業力,而重讀課程更會影響畢業的時間。
以往大學向新生提供的心理健康,包括建議保持運動、健康飲食並適時求援,但是到了2020年,健身房關閉,社交活動被禁止,這些活動都非輕易可行。大多數大學確實提供一些心理健康諮詢服務,然而,輔導的資源多寡因校而異,青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Orygen新發布的框架是一個希望的開始,卻尚未實施。
許多為學生提供的心理輔導資源,或仰賴自助方式、或需要很長的待診時間,在COVID期間,輔導服務紛紛上線,引發人們對成效及隱私的擔憂。其次,國內生具有資格加入政府資助的心理健康計畫,然而,公共服務體系也面臨與大學機構相同的挑戰,國際學生則被排除在公部門資源之外。
2020年疫情期間,大學入學人數下降,相較於2019年同期,20至24歲的學生註冊數減少了66,100名,學校收入減少,對性別平等的影響也很嚴重,因為輟學的學生大多數為女性。
以下羅列「澳洲生產力委員會」及「人權委員會」建議加強的項目:
•擴大針對大學生的線上心理健康服務
•增加數據收集
•為國際學生提供更多輔助
•立法修正案,要求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都需要提供學生心理健康福利策略
•增加補助青年的心理健康服務
•政府增加補助教育機構,提供優質的線上學習環境
•以「青年就業」作為經濟復甦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