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中國留學生來美人數暴增的現象引發一種憂慮,就是中國和美國學生互動頻率低,國際學生受到孤立。請問根據您經營杜克崑山大學的經驗,大學校方怎麼做能讓外國學生更加融入?
答:讓學生同處一個校園不代表他們馬上就能融洽相處,語言、文化、交往種種因素都是文化交融的阻礙。杜克崑山大學舉辦特別的旅遊,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遊歷中國各處,這有助雙方更加認識彼此。
美國大學如果想要善用國際學生的優勢,特別是中國學生,就應付諸努力。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不是錦上添花的措施,而是一項要務。
問: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這樣做?何必在意高等教育的美中關係是否融洽?
答:在社群媒體興盛的時代,人們面對各種誇大不實的資訊,尤其在這種民族主義高漲、情緒化的時刻,我們必須確保各方對彼此有實際的認識及瞭解。認識新朋友,進而調整自己的認知。但我不認為這會自然而然發生,這需要校方的策畫及鼓勵。
問:中國的政治及學術自由情勢已經放鬆,您認為杜克崑山大學這類國際大學能否維持這樣的環境?
答:我深信中國政府希望維持商業及國際合作,因為這有助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成長及進步。我認為中國教育部的官員也希望與美國維持合作與交流,聯繫對雙方都有益處。當然挑戰仍然存在,不過我認為規範更明確的教育合作新架構將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問:杜克崑山大學吸引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學生前往中國就讀,不過比起十年前,美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時候,目前的美國學生人數下降約兩成。有鑑於中國在經濟、地緣政治與文化上的重要性,不是應該有更多美國學生前往中國留學嗎?
答:由於美中經濟及政治關係惡化,多數人並不認為到中國留學是划算的選擇。現在的學生會想把時間投資在別的地方,投資報酬率比較高;與其學中文,不如學電腦語言,或是研究其他國家。
不過我認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會開始瞭解到,如果要對全球局勢有更全面的瞭解,他們就必須進一步認識中國。假設他們在研究國際環境或全球能源問題,他們會思考如何在廣泛、全面的世界觀中納入中國因素?中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問題來源或是可能的解決方法?如果能向更多學生介紹中國,也許其中會有一些人產生興趣,進而學習其語言、深入研究。
問:我們回到一開始的話題:疫情。身為高等教育領域的資深成員,您認為這次疫情對國際教育有何影響?國際合作會有大幅的變化嗎?或是這種局勢只是暫時的?
答:現在的現實情況是民族主義高漲,而我認為全球主義受到威脅。許多參與全球教育的工作者都感受到,我們遇上瓶頸了。
不過創新會因應需要而出現。目前部分國際學生無法回到校園,等到情況穩定下來,我們得想辦法讓跨國交流恢復正常,不過同時也應加入新思維,思考如何在不必坐飛機的情況下,強化彼此間的互動參與。其實科技的價值比我們的認知更高,如果說Covid-19有什麼正面貢獻,也許就是讓我們能稍微跳出原先的思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