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學入學門檻是個熱門的議題,因為議員和大學院校都在尋求各種方法,希望讓更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第一代念大學、少數民族學生就讀大學。許多人認為入學辦公室(admission office)是解決之道。不過身為具多年經驗的入學辦公室專業人員,我認為事實正好相反:入學辦公室正是把這些學生拒於大學門外的人,他們設計了一套遊戲規則,偏好讓高收入家庭、家世優良的學生入學,菁英學校尤其如此。
我不認為這是學校故意的,也不是明目張膽的歧視,而是大學院校仍依賴傳統評估高中畢業生的方式,而且我們也深信這些標準可以讓學生有個成功的未來。
其實部份問題就在我們眼前,就在各大學院校擬定的策略計畫(strategic plans)中。各入學辦公室都承受著需要擬訂一套入學標準的壓力:如考試成績、營收、學生背景多元化等等。不過顯然有時候這些目標會彼此相互牴觸。
以考試成績來說,大學院校通常都會誇稱申請入學學生的SAT成績很高,然而,高分正是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所缺乏的。因此為了要吸引SAT高分學生入學,結果就會導致領取聯邦政府補助低收入學生的培爾獎助金(Pell Grants)學生人數比例偏低。
另外還有其它的傳統入學審查標準。頂尖學校的入學辦公室最喜歡申請人: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 courses)以及優異課程(honor courses)等表現優良;文情並茂、文辭優美的入學小論文;強烈鮮明的推薦信;ㄧ長串的課外活動;或甚至家族顯赫。因此如果你在高中入學時不知道這一切,那麼你的機會就很渺小。
盈餘呢?各大學院校,不論公立、私立,都希望透過招收更多不太需要補助金的學生,提高學校盈餘,這也暴露出最諷刺的現狀:全美最富有、最有名望的大學院校,雖然擁有雄厚的財務資源,但在提供低收入戶學生教育這一方面,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因此希望提高第一代上大學或低收入家庭或少數民族學生的大學就學率,並不能只期望入學辦公室採取行動。必須從最頂尖的大學院校高階主管開始做起。
資料來源:綜合整理2014年12月17日,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http://chronicle.com/article/Why-the-Admissions-Office-May/150883/
資料提供單位:駐芝加哥教育組
作者:瓊安˙波克肯史特(Jon Boeckenste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