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扶助大專校院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安心學習,與協助五專學生學以致用,畢業即能順利投入就業職場,以提供產業發展所需務實致用的優質技術人力,分別規劃辦理「大專校院完善就學協助機制」以及「五專展翅計畫」,透過產官學共同協力,期以翻轉學生的未來。22日舉辦計畫成果發表,除藉由短片介紹以及學生、學校和企業代表的現身說法,展現計畫具體成效,同時也透過公開表揚績優學校及企業代表,呼籲各界更多關注與協助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的學習。
用學習取代工讀 讓實習銜接就業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致詞表示,「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是高教深耕促進高教公共性、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一個子項計畫,其有兩個相當重要的精神,一是擴大學生就讀公立大學的機會,對於經濟不利、文化不利的學生,其實在升學競爭一開始即有一些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這部分特別是需要公立大學有比較協助性的招生機制,例如清華大學的特殊選才拾穗計畫;其次是對於經濟不利的學生,要如何有效來協助他們不會因為經濟問題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也因此在計畫規劃即提出了「用學習取代工讀」的「購買工時」概念,不只希望學校、企業提供獎助學金,讓學生可以不必去工讀,而且還可以把原本工讀的時間轉而進行學習。
「完善就學協助機制」自107年起執行迄今,教育部已投入約新臺幣25億元經費,加上民間企業及社會大眾捐資近8億元,由大專校院規劃學習輔導措施並提供學習獎助學金,包括從入學、課業、證照或職涯規劃等多元輔導措施,協助經濟不利學生,計有20多萬人次學生受惠;另提高文化不利學生就讀公立大學機會,以促進社會流動,也有6千多名學生受惠。從計畫執行這三年來看,確實是非常有效的協助機制,讓很多學生在入學之後可以透過是項計畫,不只免除生活費和學費的後顧之憂,而且也更豐富了學生學習的機會。
而「五專展翅計畫」除了延續原本的五專前三年免學費,特別也針對經濟不利的學生,又加入後兩年免學雜費措施;且不只於此,很多學校更因為企業的支持,讓這些在五專就讀的學生從計畫也能夠獲得企業的獎助學金、實習津貼,甚至畢業後可以轉任企業的正職工作,順利銜接職場工作,縮短學用落差,同時也為企業提供立即可用的人才。
計畫自106年度試辦執行迄今4年,政府已投入約2.3億元經費,並有334家企業共同參與,提供每月6千至1萬元的生活獎學金,以及實習期間基本工資以上的實習津貼,捐資計達1億多元,共有2,344人次的學生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