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協助偏鄉學校發展音樂教育,教育部委託實踐大學音樂系辦理「樂器銀行」,以結合產官學界資源,藉由閒置樂器統整、民間團體捐贈以及樂器產業界的三方支援,達到媒合、維修、交換等三大目標,使許多偏鄉學校學生也有機會透過學習樂器從小培養藝術與美感,開發其他的潛能。
教育部日前舉辦樂器銀行2020年成果發表,特別邀請臺東縣立卑南國民中學、臺中市清水區吳厝國民小學以及新竹縣立照門國民中學三所位處偏鄉及非山非市地區學校現場演出,展現獲得樂器銀行協助後的學習成果,期使各界更加了解樂器銀行的宗旨以及成效,也藉以呼籲社會大眾、民間團體以及企業共同參與愛心行動,可以為樂器銀行募集更多樂器。
資源挹注 啟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與熱情
教育部長潘文忠致詞表示,教育部「樂器銀行」為全球首創,系統運作基礎建構在整合全國各級學校公有閒置樂器,配合系統獨立建置的維修中心以及協力廠商的協助,回收堪用樂器進行整理維修,提供有需求的學校申請借用,其中尤以偏鄉學校為優先。自105年開始辦理,經過4年多的營運,至今共收贈2,119件樂器,成功媒合254所學校、計1,581件樂器,讓眾多學生直接或間接因為樂器銀行的資源挹注而啟發對音樂藝術的興趣與熱情,成效相當斐然。
潘文忠部長指出,樂器銀行是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計畫。不只在偏鄉,甚至許多非山非市的學校,孩子都不見得有機會可以接觸到樂器;而透過樂器銀行的平臺,不僅讓學校和許多人家中已經閒置不用或者損壞的樂器獲得重生,同時也讓偏鄉、非山非市學校的學生有機會因為接觸和使用樂器而培養對藝術的喜好,乃至自發性地期待自己也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演出者,「這是一個珍貴的教育過程,也是我們推動美感教育所希望的目標,可以讓孩子因為實際接觸到樂器、有機會學習到音樂,而變成自己的美感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