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靈長類的指紋獲得靈感,國立中興大學材料系助理教授薛涵宇耗時四年,開發出新穎的濕式釋放誘導皺褶生成技術,可製成具同心圓皺褶排整的仿指紋塗層,此材料應用於乾式黏著,具可重複使用、表面自清潔、柔軟、耐用與全角度黏著等特性,未來可應用在仿生皮膚、乾式黏著元件與抗菌/抗藻塗層等,有高度應用潛力,並於日前榮獲興大懷璧獎肯定。
目前學界針對智能機器人皮膚科學的研究,多半集中在電訊號傳遞或是環境應答等類神經網絡研究,對於仿生皮膚表面結構對物性的影響著墨甚少。薛涵宇的研究主要在於以獨創的濕式釋放製程去模仿並製備仿指紋的排列,進而探討不同皺褶排整對表面摩擦力的影響。獨特創新的研究成果,為仿生材料開發揭示了嶄新的方向。
薛涵宇表示,開發靈感源自於天冷戴手套拿取蘋果時,發現手套上平行排列的橡膠止滑條雖有助於縱向止滑,但卻無法橫向止滑;反觀靈長類獨有的指紋結構,多半呈現同心圓狀,有助於全角度的摩擦力表現,讓靈長類的手指更能適應不同的環境與施力需求。此外,在抓取時指紋可預留多餘的皮膚表面積,以應付抓握產生的型變,避免抓握時產生過大的局部應力累積,導致皮膚拉扯破裂,同時指尖的皺褶結構亦可幫助表面排水,有助於水中抓撈物品,以及攀爬濕滑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