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演化過程中,具有優勢的特徵會被保留,劣勢特徵則會被淘汰,讓物種可以適應環境生存。然而臺灣漢人在千年的演化過程,到底有哪些競爭優勢被保留至今?陽明大學透過基因體序列分析,找出五個關鍵基因,讓臺灣漢人在演化及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中不被天擇所湮沒。
臺灣的族群包含原住民與漢人,其中漢人在過去四百年陸續移民來臺,成了現今臺灣主要族群之一。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透過研究14,401位臺灣漢人的全基因體基因型及其中772位的全基因體序列,找到了CTNNA2、LRP1B、CSNK1G3、ASTN2以及NEO1五個關鍵基因,一直從遠古遺留至今,證明這些基因的變異克服了汰弱留強的自然演化,是臺灣漢人具有競爭優勢的基因。
CTNNA2是形成細胞骨架的關鍵基因,特別是神經細胞的樹突棘,部分研究也發現它與男性精子的活動力有關;LRP1B基因則與低密度膽固醇有關,部分研究也發現它與巨噬細胞有關,可以在傳染病中提升存活機會;CSNK1G3則與乳汁酪蛋白成分、醣類脂質代謝有關,這些都會影響骨密度的新陳代謝;ASTN在南亞、南非及衣索比亞人類族群中亦發現其與演化適應有關,目前對於它在演化過程中的角色仍所知不多,但這個基因同時也與醣類代謝有關;至於NEO1則在調控細胞於發展階段的黏附,包含大腦皮質神經元等,被認為與增強認知功能有關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