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中充滿電磁波,包括電腦、電視、冰箱等電器在使用時也會有電磁輻射,甚至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國立中興大學材料工程學系副教授賴盈至與學生盧弘惟利用液態金屬與特殊高分子,研發出可蒐集環境電磁波輻射、人體動能的發電紡線,可供個人小型電子使用,研究成果今年3月刊登於國際頂尖能源期刊《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同時也獲選VIP文章與期刊封面故事。
賴盈至表示,電池的續航力是物聯網、個人電子、穿戴電子的最大罩門,大家一定都遇過要使用手機但手機卻沒電的情況,但是,無限制的提升電池容量,會造成安全性的問題。在環境中充滿電磁輻射,尤其電器在使用時都會產生電磁波;而人體卻是無時無刻都有各種的身體、肌肉運動。因此,才觸發他從環境中收集能量以提供給個人電子、穿戴電子使用的想法。
賴盈至以好萊塢科幻電影《終結者》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為發想,2年前就曾藉由電影中的機器人啟發,開發出一款皮膚可自行修復的軟性機器人,之後更持續思考液態金屬穿戴在人體身上的可能性,可否藉以把環境電磁輻射和身體動能等能量收集以作為發電?透過這個發想,經歷1年的研究,終於開發出了一款可收集能量的液態金屬紡線。